Jan 19, 2009

Excel概述

今天玩了一下午的Excel,学统计的好歹要对Office多些了解吧。

发现了一些Excel的学习资源,一是Excelhome.net,上面有一些案例,也有很多总结得很好的技巧。我选了本最简单的Excel入门对着实例看完;接着看了些《Excel函数应用500例》的配套的例子。下面的笔记也是整理自Excelhome的文章。

Excel的优势之处:
(1)数据透视功能(2)统计分析,包含在数据透视功能之中。(3)图表功能(4)高级筛选(5)自动汇总功能(6)高级数学计算。

Excel在易用性方面的优势是其他软件难以比拟的,Office在用户友好性方面不可否认地做到了最好;虽然人们也有着这样那样的理由选择其他的方案。“总的来说Excel适合于开发单机版、访问量与开发维护量都不是很大、对数据有分析建模功能的应用程序。”

Excel应用程序的功能区分:
财务分析,这类应用程序通常分析用户所输入的数据,然后可以生成相应的预测模型,提供给决策部门作为参考。
报表类应用程序,这类应用程序充分利用了Excel的分析汇总功能和图表功能,程序的主要目的是生成周期报表。
工具类应用程序,这类应用程序通常用于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例如提供数据转换与导入导出服务。
财务分析在课程学习中有过使用,是Excel最基础的功能;报表类我在实习的时候也都所接触,一些系统会定期地从数据库中筛选数据生成Excel格式的报表并进行发布。至于Excel做为工具我就觉得有点偏门的,也许只是没有接触过的缘故吧。

Excel的几种应用程序结构:

1、无代码应用程序
就是普通的.xls文件,由Excel提供数据验证、单元格的格式化、数据计算、数据输出等功能。首先你对很多对象都没有绝对的控制,而且数据验证、工作表函数都集成在工作表中,这部分的代码的管理就变得非常困难。对于今后的更新而言,替换工作表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丢失数据,而且这种应用程序结构不符合代码与数据分离的原则。这样的应用程序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需求。
无代码应用程序适用于下列情况:
a. 该应用程序的生命周期很短,只在单机进行部署,而且不需要升级。
b. 最终用户在维护该代码的时候不需要了解VBA。
c. 最终用户的数量不能太多。

2、自动化工作表

运行自动化过程的代码储存在工作簿内。这也是占比例最多的Excel应用程序。相对于第一种应用程序结构,现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VBA代码的威力:可以将代码和数据进行分离,可以捕获Workbook和Worksheet事件,实现需要的功能,不一而足。
自动化工作表示用于下面几情况:
工作簿内包含针对此工作簿的特殊函数,工作簿程序更新时数据不需要被保留


3、加载宏
加载宏是一种特殊的应用程序,通常用来给Excel增加功能。这里面要特别指出的是,通过加载宏给Excel增加功能特指与应用程序无关的一般目的功能。可以为Excel增加一个在加载宏中的工作簿,对用户而言它是不可见的,但是用户可以通过"宏"对话框来访问这些加载宏。
这些工作簿尽管对于用户不可见,而且其中包含的宏也无法在“宏”中可见,但是它们都可以通过VBA代码进行访问。因为加载宏中的工作表对用户始终不可见,所以需要使用用户表单来和用户进行交互。通过使用用户表单,我们首先获得了更高级的用户界面控制,其次可以更好地实现用户数据验证以及实现更高级的错误处理。这样就可以进一步增强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和数据完整性。使用加载宏结构,可以通过使用注册表或者是ini文件来记录用户的设置,而不需要像以前一样记录在工作表中。实现这种分离的重要作用就在于现在可以将配置、数据与程序代码分离,当在更新任何一方的时候都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加载宏是通过xla文件实现的,当在更新加载宏的时候,只需更改xla文件,然后进行覆盖操作就可以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在更新程序时用户数据不会丢失。

4、企业信息系统
在使用基于Excel的企业信息系统时,用户甚至不知道他正在使用Excel编写应用程序,因为企业信息系统完全替代了Excel的用户界面,取而代之设计者设计的界面。这和用Visual Basic等高级编程语言设计出的应用程序没有什么不同。

尽管我们可以看到Excel会很多东西,但是也应该看到用Excel实习这些功能的成本,越是高级的功能开发的成本越高,相应地对培训的要求也会大大地提高。而相反,Excel的缺陷却是难以弥补的,就是对大量数据的管理、分析和处理。所以我想,以后大家对Excel的高级功能使用的会越来越少,毕竟企业会希望自己的知识能在企业内部进行统一管理,整合全企业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而不希望把这些知识或业务逻辑分散在一张张的Excel表格中。当然,这也只是对大型的,有专职信息管理人员的企业来说;对大多数的企业而言,Excel还是一个低成本的、方便的、段时间内难以被代替的解决方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