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学习.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学习. Show all posts

Jan 2, 2009

GTD学习笔记

新年的第一天在“褪墨 ”上发现了GTD(Getting Things Done)和ZTD(Zen To Done)这两个概念。昨晚看了《Getting Things Done》,综合了网络上发现的其它信息,做个简单的笔记。
GTD 是“Getting Things Done”(完成每一件事) 的缩写。这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赋予实际行动的时间管理系统。ZTD则更侧重于简洁高效的时间管理。

在“架构研究室 ”上发现了下面的GTD的思维导图。



Douglas Johnston 制作的流程图:摘自www.DIYPlanner.com

笔记摘自“褪墨
GTD的重点不在于设定任务的优先级,而是制定出在各种情境下的任务列表,如:制定一份“需要打电话”的列表;一份“电脑前可以完成的事情”列表等等。GTD还建议任何两分钟之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应该马上执行。

两个目的:(1)抓住所有一切需要处理的事情(现在的、以后的、将来某时的;大的、小的、
或者不大不小的)把它们统统置入一个脱离大脑的逻辑系统中。(2)训练自己在接受一切“输入信息”的前期作出决定。这样一来,在任何时候,你都把下一步行动计划掌握在手,可以实施或者进行再议。

简单的概括GTD,那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好准备因为我们的想法没有被收集整理,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或者现在要做什么。若总让大脑停留在思考要什么,完成什么,和使用大脑记忆这些事件的层次,那么大脑就会没有多余地时间去考虑一件事情该怎么完成了。只有考虑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才最重要,否者你的想法都是没意义的。

收集

把任何你需要跟踪、记住、或者要做的事情全部记录到“收集箱”中。每天抽几十分钟收集一下脑中的信息,记录到你的收集设备中。

处理
将你收集到的任何信息进行处理。每个星期至少处理清空一次你的“收集箱”。
处理你的收集箱要遵循的工作流程:
从第一条信息开始处理;
每次只处理一条信息;
不把任何信息放回收集箱;
如果任何一项需要做:
马上执行(如果花的时间少于两分钟)
委托别人完成,或者
将它延期
否则:
将它存档以便查询
把它删除,或者
为它定义合适的目标与情境,以便下一步执行
两分钟原则:任何事情如果花的时间少于两分钟,那么马上就去执行。两分钟是一个分水岭,这样的时间和正式地推迟一个动作所花的时间差不多。

组织
下一步行动(Next actions):对于每个需要你关注的事项,定好什么是你可以实际采取的下一步行动。 虽然要完成事项可能会有很多的步骤和行动,但是其中一定会有你需要首先去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就应该被记录在“下一步行动”列表上。较好的做法是把这些事项根据能够 被完成的“情境”整理分类,例如“在办公室”,“用电话”,“在商场”。
项目(Projects):每个需要多于一个实际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的事就是一个“项目”。使用跟踪以及周期性的回顾来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一个下一步的行动进行下去。
等待(Waiting for):当你已经指派了一个事项给其他人或者在项目进行下去之前需要等待外部的事件。就应当在你的系统当中跟踪以及定期检查是否已经可以采取行动或者一个提醒需要发出。
将来/可能(Someday/Maybe):这些事情你需要在某个点去做,但是不是马上。

使用下一步行动列表而非日历来记录行动,虽然日历非主要的工具,但是可以用来跟踪预约和委托,提醒某件必须在特定期限内完成的事情等等。
字母顺序组织的归档系统或43 Folders系统(按照12月、31天,共43个文件夹)。

回顾
按时回顾自己的列表。如果你没有及时整理和回顾每天的信息和行动,那么整个GTD系统就是毫无用处的。通过回顾,指定计划,或者了解项目进度,从而使自己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被安排。
1. 我可以做什么使下一周有所改进?
2. 这周最使我感到骄傲的是什么?
3. 这周我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 这周我做了什么使我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5. 这周我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为什么?
6. 这周内,我白白浪费时间最多的是什么?
7. 这周我做了什么使我感到羞愧?

执行
如果你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组织工作、而不是执行它们,那么这样的系统是个只说不做的无用功系统。前面的步骤都是为了在你做事情的时候,使它变得简单、容易、有趣的话,让你比较不会拖延、或者被太多的琐事所分心。

简单做(ZTD)的十个好习惯总结
同样摘自褪墨

习惯1:收集 —— 全面收集
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或者任何记录工具),用它来记录下任何任务、想法、专案或者任何闪入你大脑的其他信息。这个习惯与GTD的基本完全相同,但ZTD只需要一个小巧、便携、易用的工具来记录信息。你必需在忘记事情之前赶紧把信息写下来, 并且尽快地把这些信息从笔记本中清除、存入任务清单中。

习惯2:处理 —— 快速地对信息作出决定,从而避免收件箱堆积
第一,限制你的收件箱。列出所有你收集信息的途径,评估每一条途径带来的价值,合并某些收件箱或者删除那些无用的收件箱。
第二,管理你的收件箱。

习惯3:计划 —— 设定每天,每周的最重要的事(MIT)

每周,列下你需要完成的重大事件,把他们排进日程表。每天,列出1-3个最重要的事(MITs)。这样,你的每一天和每一周都被设定了目标,与其盲目的去完成那长长的任务清单,你总是在完成那些最重要最有用的事情!发现,安排,完成,回顾!

习惯4:执行 —— 一心一意,每次只执行一件事
执行作为一切时间管理的核心,是ZTD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应当在不分心的情境下,一次只执行一件事。既不要多线工作,也不要让你的工作突然中断

习惯5:信任的系统 —— 建立简单的列表,并每日查看
ZTD(简单做)建议你尽可能的维持列表简单化。不要增加复杂的系统,也不要持续尝试新工具,以免时间上的浪费。

习惯6:管理 —— 一个存储所有信息的地方
把所有接收的信息都放入你的收集箱中,处理你的收集箱,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在这个系统里,你永远都不应该有疑问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且也使你更能专心注重于工作,也避免的拖延的。

习惯7:回顾 —— 每周回顾你的系统和目标

重新整理所有的事情和检视什么是最重要的任务。每次只要集中于一个目标,并且确保它是一个你能完成的目标。

习惯8:简化 —— 减少你的任务清单,只留下最必要的
将你的任务列表简化到最少,只剩下最重要的任务,不断地简化自己的任务清单,确定你的任务只是最重要的。

习惯9:常规 —— 设定每周、每日例程
设定每周、每日例程可以使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得到极大的简化。更重要的是,使你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非让任务处在搁浅之中。没有日程,我们就不太容易对新进入的信息说不。因为我们总是被那些希望占用我们时间的人、吸引注意力的网站所拖住,这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不想做完重要的事情),所以你需要掌控自 己的生活,设定日程,并且跟着它走。

习惯10:激情 —— 做你充满梦想的事情
当你真正地想去做一件事,无论多么辛苦,你都会去努力的完成。你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抽出更多的时间,耽搁的时间也减少了。所以,培养这个习惯正是为了持续搜寻使你保持热情的事情,使你精神饱满,动力十足。

Dec 20, 2008

财务报表分析作业

分析对象选的是用友软件(600588),18号晚完成了分析数据的录入,19日上午完成2/3,今天上午又完成了剩下的1/3。总的花费在16个小时左右,23p,8000字。纪念。

有图片的word转到Online doc上有很多错误,Excel可以上传但还不能嵌到页面。下面只摘抄下总结吧:

在偿债能力和资本结构方面,用友软件有着不错的短期偿债能力,债权的保证程度很高,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力很强,企业偿还本息的压力轻,但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具体体现在财务杠杆指数低等方面,但在五年间有了一定高,说明该企业的业务有较好的发展,对负债经营有了一定的运用。在长期偿债能力上,用友软件的利息保障倍数处于极高的水平,且在过去的几年内又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营运能力方面,该企业的该企业的总资产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处于逐年上升的态势,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也在逐年提高,说明了企业的运营能力和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在持续地提高。但是,该企业的总负债周转率呈M形波动,说明了用该企业利用负债资金创造效益的能力较弱且不稳定。同时,所有者权益周转率的稳步上升说明了企业投资者的权益基金创造收入的能力有所提高。五年间,该企业的营业周期和现金营业周期呈稳步降低的态势,说明了该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有所加快、流动性增强、资产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在获利能力方面,该企业的销售净利率和销售毛利率都呈先减后增的U字形趋势,总体保持稳定,主营业务利润率呈先增后降的态势,可从绝对值看仍处在较高的水平,但营业利润率的下降幅度较大,说明企业通过日常经营活动获得利润的能力减弱。该企业的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毛利率及主营业务成本利润率在03到05年逐年下降,但其绝对值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体现了该企业出色的获利能力。

在投资报酬能力上我们可以看出,该企业的投资回报能力在04年后有了很大的提高,其盈利水平是稳定而又持续提高的。

在现金流量部分,从分析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有着不错的运用现金偿还债务的能力,和经营获现能力,现金获利能力也很出色,同时企业也有着稳定的现金流,完全能够满足投资的需要。

用友软件作为一个纯软件公司,代表了软件行业的普遍特点。首先在成本的构成上,固定资产方面的投入占的比重较少,且设备的更新换代有周期性,故导致了某些财务数据的非常规变化;其次在现金流量上,企业有着充裕的现金流,完全可以满足偿债和投资的需要;其三在资本构成上,由于处于新兴行业,创办历史较大,所以股权较为集中,所有者对企业的控制较强;其四在举债经营上,由于在软件行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大大高于其它因素,而研发能力的提高不是光靠大的团队或者大的投入就可以做到的,加之企业的现金流较为充裕,所以并没有大量利用借债来扩大企业规模。虽然企业没有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但在不稳定的软件行业,保持较大的现金储备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Dec 17, 2008

讲座_信息检索_统计学习

今天下午在经院楼听了马志明院士的讲座:《数学在信息检索中的作用》。介绍了PageRank和他们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BrowersRank。这种算法使用用户的浏览行为作为网页评级的依据。采用的数据有用户在一个页面的停留时间和页面之间的跳转动作。使用这种算法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网站对搜索引擎的欺骗,得出较为客观的结果。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创意而且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想法。可问题是用户不一定只用IE,而且有些网站也许要很久也许永远都不能被用户所访问。这有个时效性的问题。我认为评级应该结合网络结构、页面内容和用户的浏览行为,这些方法是互为补充的,仅仅说哪种方法更好显然是没有意义的。

另外讲到的就是二重统计学习,是马院士的团队在研究“搜索学习?”时发现简单的统计学习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这部分我也没听明白,该是数据挖掘方面的内容吧。马院士也提到了现在统计正为搜索引擎提供了新的创意,而搜索的实际也促进的统计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可要真正将工程方面的东西和数学融会贯通又谈何容易。

Dec 3, 2008

爱、策略、重构

每次上金融博弈那个个性的老头总会给我些启发,如下:

今天的开篇词是“爱”,老头摘了圣经中的一段话作为阐释,具体记不清了,反正是大爱无形的那种爱。然后他坦承了他老婆逼着他说爱,那老头勉勉强强婚前说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说过。他很坦诚地说他也不知道啥是爱,他觉得对别人的爱说到底是爱自己。那老头一定是水瓶座的,反正我也这么觉得.


然后是正题,讲到了策略设计,很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工资的定价机制也是个策略问题,也就是个博弈论的问题。一般企业都有固定的职级和工资级别,职级是公开的而工资的基本却不透明,这肯定有着其中的道理,而且也许不那么简单,不仅仅是激励和士气的权衡。以后空了再找些相关内容看看。


然后今天又到了一批书,《重构》、《编程之美》、《执行力》、《卓有成效的管理》等等。这两天买书花了300多块钱,都是计算机、经管、投资方面的经典之作。愿读完能有些提高吧。


昨天参加竞选失败,总体来说一是由于开学以来一直忙着自己的事情,和大家有些脱节;二来是个平衡问题,一些无意的因素让我处在不利的位置;三来竞选演讲做得实在很烂,犯了一些大忌。虽然有点郁闷,但我并没损失什么,对我的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其次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调整,用傻一点的话就是“重构”;个性的调整也是个迭代的过程。

Nov 23, 2008

质疑的质疑

下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案例论文,对Thomas G. Rawski的文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所做的分析。

质疑的质疑
--对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的分析

1 前言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Thomas G. Rawski在2001年12月在《中国经济评论》发表了著名的《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1]一文。他通过研究中国各省市的经济统计资料,发现这些资料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有不相符合之处,因而提出了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质疑,他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反的变动趋势并对比亚洲其它国家后认为,中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
而在这同时,国外和国内的很多经济学家对Rawski的质疑提出了反质疑,从GDP统计、能源统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等多个方面回答了GDP数据和能耗数据间的矛盾。
本文将本着客观的立场,首先概述Rawski教授的质疑,之后简述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我的见解,最后将对GDP统计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Rawski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不带有政治色彩,他的分析对于我国发现并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2 Thomas教授的质疑

Thomas G. Rawski教授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GDP统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1][4]:
2.1 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经济增长率数据与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变动趋势相反,这不符合人们的常识,1997年到2001年间,官方公布的GDP增长了24.7%而能源消耗却降低了12.8%,同时,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97/98年的能源利用率依旧停留在83/84年水平。
对比亚洲其它国家及中国在97年以前10年的数据,能源消耗和GDP一般存在着同向运动的规律。而中国在97年到2001年间的数据却明显违背了这一规律。
生产数据之间以及生产数据与投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1998 年,水灾是20 世纪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但除一个省之外,所有省的农业产出
都是增加的;94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只有14 种产品获得两位数增长,工业生产却上升
了10. 75%;钢材消耗和水泥产出增长不到5% ,投资却猛增13. 9%。
消费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除2000 年外,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比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快得多。
消费数据与收入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比住户收入的增长快得多,这意味着平均消费倾向在上升。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
2.2 来自中文评论文章的信息
Rawski在文章中摘引了几篇评论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中文文章的观点,并声称,大量的中文评论文章表明在整个商业社会和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指标的虚报浮夸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文中指出,从1998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抛弃了省级经济增长数据;虽然国家统计局近些年努力创造跨越地方和省级政府的统计网络,但它不具备在正常的信息渠道以外搜集数据的能力。
2.3 经济增长率的上限
中国航空客运业的客户主要是国内收人最高的阶层,而他们的收入增长水平应超过平均增长水平。因此,航空客运的增长应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增长,而后者是的计算基础。但罗斯基却计算出在97、98年间乘客里程的增长只有2.2%,而同期GDP的增长率却分别为8.8%和7.8%。
基于以上几点,Rawski认为地方官员迫于政绩的压力,或因为编造数据的收益超过了因编造数据带来的风险从而欺骗中央,所以最终的统计数据是不真实的;然而统计资料中有些数据却反映了经济的实质,比如能源消耗和民航业的发展。97年到01年,GDP增长了,而能源消耗却在下降,Thomas认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足以解释这巨大的反差。

3 对质疑的反质疑

对于Rawski的质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他的质疑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GDP和能耗并不一定存在严格的规律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数据的不一致性
3.1 GDP和能耗的非一致性
任若恩教授认为,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这一假设要求满足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同质的,能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和使用能源的技术不变。针对罗斯基依据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中国经济增长率数据的质疑,任若恩考察了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这些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不同步的现象:从经济发展历史看,在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如日本、德国、英国等,能源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数据出现频率不在少数。美国大概两次,日本一次,都出现过GDP增长而能源下降的历史的差距[3][5]。
如果因为能源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因此就认为经济增长率数据可能出现高估,那么,当能源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就可以怀疑经济增长率数据出现低估,而这显然是没有依据的。
能源总产和总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从来不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在1978–2000年间,有13年能源的消费弹性(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例)是低于+0.5的,而在1978–2001年间也有14年能源的生产弹性(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低于+0.5。最关键的是, 并不是只有以往几年才是如此,连公认的中国经济过热的1992–1994年间,能源增长和消费均跟GDP没有什么关联。此期间同步伴随中国大规模的能源供给结构调整,煤炭供给受限严格,而电力消费有所上升,煤炭严格限制可能是导致统计内能源消费萎缩的主要原因[6]。
3.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数据的不一致性
张新和蒋殿春在《中国经济的增长――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6]中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及其与企业微观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数据墓本可靠;再者,我国宏观和徽观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背离。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粗放式经济增长阶段,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大投入和规模的快速扩张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只要以后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是逐步上升,单位能耗逐渐降低,那么电力等生产资料产量的增长速度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将慢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正是能源效率的改进导致能源消耗持续下降。

4 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的确存有问题,在计算水平、方法与范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一些省份有多报的动机,同时也有一些省份有瞒报的动机。统计数据,尤其是GDP数据,没有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会不断完善,为了保持客观性和可比性,历史数据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美国就曾经对它的GDP历史数据作过11次调整。
在《南方周末》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的访谈中,许宪春揭示了统计数据存在的一些问题[10]:
4.1 统计数据来源及其对比
数据来源
– 国家统计局独立调查的数据
内容:全国的粮食产量、棉花产量、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规模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商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产值和增加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住户收入和支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 地方汇总的数据
内容: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数据源对比
地方汇总数据统计方法以全面报表为主,基层单位向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到国家统计局。一般来说,这种调查方法由于涉及的单位多,需要的人员多,因而难以保证基层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抽样数据抽样调查涉及的单位少,需要的人手相对少,因此有可能对统计人员进行较全面的业务培训,从而能够提高基层统计资料的质量。
综合统计数据来源及其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统计局可以控制质量的数据仅占到国民经济的很少部分,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数据要靠地方汇总,这部分的数据质量难以得到十分的保证。
4.2 数据质量评估及数据调整
在数据评估方面,由国家统计局评估省一级的数据,省统计局评估地市一级数据。但由于《统计法》是一种行政法规,加之统计局在行政机构中的地位,对于一些地方官员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目前各省公布的GDP加总后都要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国家统计局需要挤出其中的“水分”,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²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² 实行超级汇总方法排除中间层次的干扰
² 加大执法力度,查处统计违法现象
²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制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统计局对于挤出“水分”并没有真正强有力的方法。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国家统计局对于数据的质量没有十分可靠的保障,地方政府官员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报或少报数据。东部沿海的省分由于以民营经济为主,可能会低报经济增长数据以减少上缴中央税收。[3]。

5 中国崩溃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得出草率的结论;第四次则是这次的“中国统计水分论”[9]。
这些争论,有的纯属学术范畴,有的则带有国际政治角力的背景,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用哪种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这就是在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面前,在中国自身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深层次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不但没有衰退和崩溃,反而保持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即使GDP数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不能代表中国经济仅有数字上的辉煌,而实质上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GDP是考察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没有一种单独的经济活动能够解释像现代经济这么复杂的情况,尤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经济。下面将引述Klein和Lardy关于中国经济的评论[4]。
5.1 Lawrence R. Klein对中国经济的评论
为了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中国的GDP ,并利用独立的信息检验中国GDP 估计的一致性,论文收集了以下15 个变量:电力(千瓦时) ;煤炭(吨) ;原油(吨) ;钢产量(吨) ;货运(吨公里) ;民航运输(吨公里)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 ;粮食产量(吨) ;出口(美元不变价) ;进口(美元不变价) ;政府支出(经过价格缩减) ;实际工资;长途电话(次数) ;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 ;畜产品(吨) 。这些变量概括了能源、交通、通讯、劳动力、农业、公共部门、工资、通货膨胀情况。利用1980~2000 年年度数据,论文对这15 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估计[7]。
论文指出,概括地说,主成分反映了从不同资料来源相当独立地收集的15 个指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来说有广泛代表性。这些指标的变动与中国官方估计的实际GDP 的变动是一致的。
5.2 Nicholas R.Lardy对中国经济的评论
Lardy列举了两个经济指标,一个是进口额,另一个是财政收入。中国官方数据表明,1997~2001 年,进口额增长了70 % ,财政收入增长了90 %。Lardy认为,进口额不可能被夸大,因为负责贸易统计的海关必须向财政部缴纳进口关税。财政收入也不可能被夸大,因为政府处于日益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的巨大压力之下,包括失业补贴、国企下岗工人退职金、缓解环境恶化和为军事现代化提供资金,等等。Lardy说,对所有国家来说,在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和消费停滞,税收的增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更加放慢。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四年里严重衰退与税收如此强劲增长是难以吻合的[8]。
虽然能源消耗降低、失业率上升等因素来说明中国经济并没有获得快速增长的观点一时还很难被完全驳倒。但事实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确在强劲增长。同时也表明,单凭一两个指标来判断复杂的经济形势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也是和事实相违背的。

6 对Thomas Rawski观点的综合评述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认为Thomas G. Rawski的质疑是有理由的,能源消耗和增长之间的不对应的原因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但他质疑中国统计数据造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得出的结论过于轻率,具体说体现在一些方面:
1. Rawski对于GDP数据的质疑是有的一定道理的
虽然说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数据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且中国正在进行着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但30%的差距依然很难被解释。一方面,能耗的统计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非国有煤炭发展较快,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能源统计一直存在一些问题[2];另一方面,由于统计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GDP数据的确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差,而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也的确对某些年份的GDP进行了修正。
2. Rawski对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来源的质疑较为片面
对于数据来源的质疑,许宪春在《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评论》中指出:“中国自从1985 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起,就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地区与国家分级核算的方式,即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从来就不是省级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汇总。”“所以不存在国家统计局抛弃省级经济增长数据的问题”[4]
这说明了Thomas对数据来源的质疑是片面的,但从《许宪春详谈中国GDP统计数字来源》[10]我们可以看出,省级汇总的数据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发现乡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高报了40%[10]。
3. Thomas对于真实GDP的估计是没有依据的
Thomas认为四年累积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官方公布数据的1/ 3 , 甚至可能更低。Rawski以国内航线的民航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为依据,确定中国1998 年经济增长率的上限为2 % ,但是,2000 年国内航线的民航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为13. 2 % ,他却认为中国2000 年的经济增长率在2 % ―3 %之间,从而上限仅为3 % ,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4]。
中国GDP统计数据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在一些地区多报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少报了产值,因而认为中国GDP增产率被整体严重高估是没有道理的。东部沿海的省分由于以民营经济为主, 可能会低报经济增长数据以减少上缴中央税收。同时,由于这些省分市场经济发展较快, 数据统计是比较完善和可信的[3]。

7 总结

本文首先简述了Thomas G. Rawski对中国GDP数据的质疑,之后描述了其它学者对其观点的反质疑;然后,结合《南方周末》对许宪春司长的访谈,揭示了我国在GDP核算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本文结合了Klein和Lardy的观点,说明了GDP并不是衡量经济现状的唯一的指标,复杂的经济形势也不是光靠几个指数就能说明的;最后,我综合上述的观点给出对Thomas观点的评述。我们只有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Thomas G. Rawski: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12
[2] Jonathan E. Sinton, 《Aeeuraey and Reliability of China’s EnergyStatistie》, China EconomieReview, 2001, (12)
[3] 姜辉: 《崩溃与威胁—简析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若干观点》, p49-p52, 2003
[4] 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评论》,《财贸经济》, 2002 年第二期
[5] 任若恩, 《中国GDP 统计水分有多大――评两个估计中国GDP 数据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 《经济学季刊》, 2002 年第2 卷第1期
[6] 张新蒋殿春, 《中国经济的增长――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 《经济学季刊》, Vol 2, No. 1, Oct., 2002
[7] Klein L. R. and Ozmucur S.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2002
[8] Lardy , N. R. , 《China will keep on growing》,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4. 2002
[9] 《中国GDP增长统计存在水分》, home.xjtu.edu.cn/teacher/yandw/macro/reference/65.doc Mar 6. 2003
[10] 《许宪春详谈中国GDP统计数字来源》, 《南方周末》, 2002.08.01

Oct 15, 2008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一天无事。
上午看Code Complete,有感时间的匮乏,用Google Calender排了下这学期的日程。现在又是一个人了,该慢慢习惯泡图书馆的日子吧,可能这就是我的Style,刻意追求着简单,简单得什么都不要。
研究生就这两年,在明年找工那会仅仅一年时间,要是从明年五月报暑期实习的时间来算,时间更少。Less is more。尽量集中精力吧。
下午上财务报表分析,书上看到了财务预警分析的简介。多元逻辑分析、神经网络和概率预测在财务预警分析上都有可用的模型,但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进一步坚信统计、计算机相结合在商务智能上必将有开阔的应用前景。
晚上上的是金融博弈,也是选修的第一节,老师一看就是理科出身。学工学理学文对一个人的气质真的影响很大,如果潜心学过的话。
课程的引言就是“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我并不是宗教的信徒,但也不是无神论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一直相信,如果有上帝的话,他创造的该不是物的世界,而是公理和规律;而且,他可能是程序员。
前几天在Code Complete上看到了下面的一些话,发觉虽在不同的领域,真正优秀的思想其实是相通的:
你思考的能力取决于你是否知道能够表达该思想的能力
《The Humble Programmer》:大部分编程工作都是在弥补我们有限的智力。承认自己智力有限并通过学习来弥补
谦卑的人那,努力吧。

Sep 25, 2008

开学第一周

国民经济核算,高等数理统计,投资学,高级微观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高级英语口语,马克思。七门课程,23个学时,忙忙碌碌。大学里逃了很多课,有些是当时就不该逃的,有些是当时只能逃但现在有些后悔的。后来考G,考研,找工,实习,才发现自己放弃了那么多本不该放弃的东西。现在只想静静地读书,再也不逃课,学好了课本再学其他的东西。简单生活。

上财来我还是蛮喜欢的。学校小小的,满满的,看着挺舒服;路上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子,就算每天走一样的路也不会觉得无聊;饭堂的伙食好出了华工很多;图书馆有满排崭新的计算机经典书。这些都是蛮让人开心的事儿。
STA + CS = data mining;
economic + math = STA.
从课程来讲,我也挺喜欢系里的安排,高微和高统打下了些经济和数学的基础,这对我而言是蛮重要的。
在网上也找了MIT的经济和数学课程,慢慢加强吧。
看了大学一个同学的简历,真的感觉差距很大,现在的我也许真不到他大三初的水平。回想自己的大学,实在是在七零八碎的地方花去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基础的东西需要去补。
DB、Stastics、R、Regular Expressions。One by one!

Jun 7, 2007

基于socket的简单语音聊天软件

基于socket的简单语音聊天软件是分布式的作业之一。下文摘抄了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的开头部分。

背景
软件名称:Xchat
开发者:04 双语 许一尊 200433099266
开发平台:JDK 1.5 + Eclipse3.3M6
本软件只采用了基本的Java sound API,即javax.sound中的内容,没有使用JMF和开源代码。

参考资料
《分布式计算原理与应用》
Java API
Java Sound Resources http://www.jsresources.org/apps/am.html

需求
1. 基于基本的Client/Server模式,实现一个text画板,提供一个多人的chat空间。在此模式下,每个人发出的message都通过server的中心控制,由server组播(multicast)给一个chat组的其他会话人。
2. 语音的录取、打包、传输、播放,从而将text chat空间变成了voice chat空间。
3. 通过server的中心控制实现会话的记录和交互式回放。

设计思路
客户端设计参考MVC模式,由一个核心控制模块处理语音发送接收、聊天信息和控制信号的发送接收、音频点播及界面的显示更新。
文本消息和控制信息合二为一,格式为:用户名>>>命令>>>参数
语聊信号通过建立音频管线截取语音包,直接广播到所以客户端,由客户端各自播放。客户端接收到控制信息时,提取出其中的用户名、命令和参数,如果该命令针对所有客户端,则执行该命令;如该命令针对特定用户,只有当用户检测到控制信息中的用户名项为其自身时才发生相应。
音频点播实现是由客户端通过有连接socket发送请求,服务器受到后发送确认信号,将文件以流的方式发送至客户端播放。

特殊性说明
由于只使用基本Java sound API,Java音频的一下局限性觉得了本系统一些特殊的设计:
首先,java平台的音频播放性能有限,当一次写入的数据过小是,声音容易出现断续的现象,而一次截取的包过大时,又会导致较大的延时。所以,必须在音频质量和声音延时上做出选择。最终的权衡结果是以1/4秒为单位截取声音,总的延时为0.5秒+网络延时,在局域网中,网络延时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总的延时在0.5秒左右,可以接受。
其次,Java音频由于其性能问题,不能提供良好的混音效果,所以如两人同时发言,接收到声音的断续现象较为严重,如果多人同时发言,网络条件下4个音源的混音效果根本不能接受,所以本软件设定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人发言,由一系列控制信号来达到所以客户端的同步。
其三,java保存音频文件方法较为单一,虽然可以通过InputStream保存成音频文件,但要预先制定音频文件的大小,这显然是不可实现的;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在音频采集是直接保存成音频文件,在一次发言结束后上传到服务器,由于java本身没有音频合并的方法,所以音频文件的保存是以发言为单位的,点播时自然也只能以发言为单位。

系统结构
客户端


客户端设计参考MVC模式,由一个核心控制模块处理语音发送接收、聊天信息和控制信号的发送接收、音频点播及界面的显示更新。

服务器端

服务器端以一个控制中心为核心,处理客户端传来的消息和控制信号,执行相应操作并返回控制信号。

类图
客户端

a. 客户端以ClientAction为中心,该类处理界面相应并调用相应模块。由于ClientFram(界面类)的类中元素过于繁杂,在此图中已删除此类。
b. SocketMessageManager是文本消息处理的中心,建立messageSendThread和PacketReceivingThread处理消息包的发送和接收,受到消息包并提取其中信息后,将其交与ClientAction处理。
c. SoundCapture处理音频的截取和广播;SoundPlayer负责接收音频包并播放。
d. SoundRecoder负责讲语音保存在临时文件中,SoundSendThread负责发送该音频文件。
e. SoundRequestHelper与SoundRequest负责音频点播。

服务器端

a.服务器端以ChatServer为中心,处理客户端传来的消息和控制信号,并执行相应操作。
b.MessageServerThread负责调用RecervingThread,RecervingThread接收文本消息包并分离出其中的控制信号,交由ChatServer处理。
c.MulticastSendingThread负责相客户端广播聊天消息和控制信号。
d.SoundSaveServerThread负责处理客户端的保存聊天音频文件的请求,建立AudioSaveThread保存文件。
e.SoundRequestServerThread负责监听客户端的聊天记录点播请求,受到请求后,新建AudioPlayThread处理相应请求。

Feb 13, 2007

软考认证

IT认证的种类:
全国计算机认证主体分为三种,一是资格水平认证,二是计算机等级考试,另一是IT厂商设立的认证培训三种不同的认证。
等级考试针对非计算机专业人员,作为其专业知识的补充,内容较少也较为简单,所以除非女朋友要考那类认证,学计算机的同学可以翻翻看看,一般没有学习的必要(我女朋友天资甚高,学医,看几天书懵懵懂懂就过了三级),这类认证基本不可作为IT从业人员找工的资本。
资格水平考试目前十分流行,主要原因是便宜,而且在民营企业中有一定的认可度,并且传说通过考试可以获得高级工程师职称。在论坛上了一些帖子,很多人的亲身经历表明这不过是个误解,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要获得高级资格并满一定工作年龄(五年)才可申请高级职称。资格只是说明你有这个能力(至少是考试能力),而职称才是跟福利挂钩的。社会中的认同度也是各有各的说法,这类认证有胜于无,一般可以凭之获得面试的机会。一般而言,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更看重学历文凭,但对这类认证也比较看重;民营企业对实践经验更为重视,这类认证也很看重;对于外资企业而言,据说比较地无所谓,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
对于IT厂商的认证,主要分为面向大众市场和面向具体应用两类。面向市场的主要有SUN,MS,Cisco三大阵营:SUN认证主要对应与java开发,Cisco对应与网络管理,MS则比较繁杂,总类众多。这类认证在哪都吃得开,CCNP到CCIE,每一个级别都对应着一条收入线,JAVA和Cisco的高级认证几乎都代表着月薪过万,自然,通过也不是容易的,虽然题型不复杂,可就是不像资格考试那样可以突击搞定,报考费用也是不菲。对穷学生而言是真正的心有余而钱不足。
面向具体应用的更为复杂,IBM,BEA,HP。。。。几乎每一家巨公司背后都有着一套繁杂的认证体系以对应与自身复杂的产品线。比较特殊的是IBM,它的认证虽然和它及具体产品相结合,但其广度从操作系统、java开发、数据库系统到电子商务、项目管理,几乎涵盖了IT产业的方方面面,其初级对应与基础知识,中级对应于产品应用,高级对应与高级特性。划分地比较明确,自然,其最大的好处还是便宜,对于在校生不过150一科,还时时有热考活动,再加上俱乐部的培训,十分划算。
具体选择哪类认证,也是因人而异,就在校生而言,推荐资格水平认证,考完以后,对计算机整个的体系可以有个宏观的认识,以后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看得更加全面;再者,报名费用低廉,就算通不过也没啥大不了,浪费不了多少金钱;其三,也避免过早得和某项应用绑定,影响视野的开阔性。我还没有工作,所以也不知道认证对与在职工作人员有何意义,论坛上普遍的看法是考具体公司的认证是为了跳槽或加薪,考资格水平认证是为了评职称,具体情况如何,不清。

资格水平考试:
这类考试深度有限,基于基础知识,一般大学本科的教学难度应付这类考试已经绰绰有余,其困难主要在于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跨度大,如果从零复习要花较多的时间。而如果真的需要从头复习又时间有限的话,建议大家抛开书本,看看网上的精品课程(以后我将就计算机类的精品课程做一个整理),这类课件针对教学,难度有限而又比较简洁,适合与快速入门和复习。如果觉得课件太过简洁,不妨看看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书,这类书难易适中,语言也通俗易懂,而一些重点大学出版社的书虽然做为教材是很不错的,但单纯就应付考试而言,讲的难了些,也比较容易钻牛角尖。其实中国相同课程的教材体系几乎一样,章节安排也差不多,有的只是繁简难易之分。所以有人说中国的教材是“编”的不是“纂”的,“编”的教材自然都差不到哪去,找本薄些的就能看得快些。

至于复习方法,觉得其实就是软件开发方法。无论是严谨还是敏捷,无论是繁杂或简洁,几乎世上所有的人类活动都可以和某种软件开发方法相对应。有人说软件开发是一门艺术,同时软件开发也是一种思维的方式和做事的方法。就以RUP的几大原则:基于架构、增量、迭代而言,这几个原则在复习备考中也同样适用。
具体而言,基于架构意味着对整个知识体系要有宏观的认识,有效率的复习往往从目录的熟习开始,把目录背了,对于要学的知识自然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这一点在项管的考试中显得尤为重要,项管和系分不同,相对而言,系分对知识的考察更为广泛和深入;而项管的知识点较为零碎,尤其对学计算机的而言,似乎很多章的内容都差不多,纳闷搞管理的怎么就能平白无故翻出这么多的花样。可真正做到题的时候却发现不知从哪方面入手,我在刚开始复习的那周里,看完了教程,回头却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什么,一头雾水,后来借了管理类的书,对照着把教程的目录仔细看了,才发觉项目管理并不是想象得那么复杂。从时间上分,就是那几个过程,从种类来看,也就那几类;将软件开发过程和项目管理结合,就捣出了这么多的花样。有了整体的认识,就知道自己看的啥了,再背背书,通过考试自然不成问题。
再讲迭代的意义,认真背过英文单词的知道,背单词的关键就在于反复地看,一遍一遍,在遗忘之前复习,背单词可能很多人能做到这点,但在平时看书看杂志时,有没有做到呢?看完就长叹一声,终于看完了!买书不一定意味着看书,看过也不一定意味着记住。软考要买多少书,三本应该差不多了,一本黄皮书加上一本分类精解再加本全真练习,再找往年的试卷做一做,也就可以了。但要看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教程只是一个骨架,虽然就应付考试而言,这本教程上的内容也差不多了,但要理解得多一些,教程上的东西是不够的。但在扩展之前,要把教程看上个几遍。看几遍和看一遍相比,其实并不会多花多少时间。教程知识的组织是科学的,分几大块,每块又分成若干章。看完一章复习一章,看完一大块再整块想想,这样等书看完了,看看目录就能回忆出很多东西。一口气把书看完,看着挺豪迈的,忘了还得重新来过,累人。不断复习才是效率的保证。

复习时间的安排。
在校生考证的最大优势就是有大块的时间可供使用,每天花上八九个小时不成问题,特别是没谈恋爱的同学和两地分居的同学,时间尤其来得充足。对于在校生,复习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一个月,如果是大三大四的同学考,还可以更加短些。留的时间长了就给了自己太多的退路和借口。有本背单词的书,叫《十七天搞定GRE单词》,我班有同学照这时间表做了,真的背完了,效果不错。我背了很久,花了N个十七天,背了忘忘了背,到现在还没啥起色。男人,就该对自己狠一点,不留退路才能绝地逢生,要有背水一战的勇气!
教程现别急着看,先把考试的题型搞清除,下午的案例和论文光靠看书是比较难准备好的。拿份试卷和参考答案看看,别管自己现在会考几分,要坚信中国人的应试天分。看了以后就知道论文要写到什么程度了。复习过程中要经常看看论文,找论文中国期刊网是个好去处,大学一般都买了帐号或镜像,免费,无聊了就看看,看多了就觉得很多论文,特别是开发应用类的论文,很相似,看得时候留心了,好文要收录,要看看从这个项目上,作者做了那些引申,牵扯到了哪些理论,落笔千言洋洋洒洒的吹水功底不是一日练成的。论文准备贵在多看多想,而不在于突击。案例分析就不一样,考前一定要花出整块的时间来看,不是为了背题,而是让自己习惯答题的思维,案例分析关键在综合而不是难度和深度。思维方式对了做题自然会顺利些。
参考:系分复习两月时间表
准备期:40天,每天一到三小时,看教程,对模糊的知识点进行复习。看看论文,收集材料。
突击期:15天,全心复习,每天看两三篇论文,1-6天:做上午基础题,有疑惑立刻翻书解决;7-10天:看案例分析,习惯解题思路;11-13天:准备作文,准备三个案例,想好每个案例可以发散的知识点;14-15天:看着目录把知识再梳理一遍,把做过的题再看一遍。多睡,考一天试是比较累人的。
前四十天是比较轻松的,关键是最后半个月,能挺过就好,挺不过就歇吧。要是基础好的话,复习一两个礼拜就通过的也大有人在。

码字水平是在太烂,打了很多错别字,想急着把它写完了。
上篇讲到软考的时间安排,现在讲讲软考作文的准备。
不知不觉就打了“作文”,而非“论文”;从小到大,写了太多的作文,现在仍在为作文头痛,再过20天就考GRE作文了,所以最近发些文章积攒人品。
其实软考论文和作文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题材确定,题名几选一,没偏题怪题,要的不过是充分的准备和够快的写字速度。应该将,在软考高级的三大块里,作文最难拿高分,却最易及格。
从考场说起,作文在考完案例分析后进行,持续两小时,要写300字左右摘要和2500左右的正文,与其说是考实践经验的,不如说是考心里素质和文字功底的。学计算机的写字少,打字多;打英文多,打中文少;打拼音的多,打五笔的少—--这三个“少”一加起来,就注定了常常忘了一些字怎么写,平时遇到这种情况还容易解决,厚着脸皮问问就是了,可要是碰到软考作文这场合可就急死人了。所以考前还是动笔练练好,不为了连作文,纯粹为了练写字。
考场拿到题目以后,认真读题,迅速在自己准备好的几个案例里选择一个,想好提纲。这大概花上五分钟就可以了。然后如果准备充分,就摘要正文这么写下来,如果没啥感觉,就略过摘要,直接从正文开始,边写边想,最后再总结出摘要,但要留好写摘要的时间。摘要的书写有现成的模板,能抵个一百五十字,直接套上。再加上项目描述之类的话,凑个三百不成问题。简单讲,就是如下格式:“我参加了……,这个项目……,我在其中做了……,有了……结果,成功的关键在于……(此处点题),也有一些不足……。”
要顺利地完成写作,准备好的案例十分重要,好的案例应该是亲身经历过的,容易发散的案例。就拿办公自动化系统来讲,从管理的角度,可以扯到人力资源管理,甲乙双方沟通,业务流程优化,配置管理。。。从系统体系来讲,可以扯到需求分析,工作流规划,架构设计。。。从技术细节来将,可以扯到数据库设计,XML应用。。。可以牵扯到的还远不止这些。如果是更加复杂的系统如银行ERP等等,可以扯上的应该更多。可以说,认真准备好两到三个案例,应付论文绝对没有问题。
案例要准备到什么程度呢?要准备到可以写出软件设计说明书的地步。从宏观到微观都要能够把握。宏观说明你思考的高度,微观说明项目的真实和参与的程度。缺一不可。作为学生,参加过较大项目的可能性较小,但小的项目也可以进行发散,有些功能可能暂时没有实现,但只要有这个想法,思考过,大可以做为真实的项目来写。
虽然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考察项目经验,但经验毕竟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从网络上大量的论文和心得可以吸收写作的素材。
经过博览论文和案例准备,作文应该成为考试中最优把握的部分。

Jan 24, 2007

编译原理大作业总结

这学期有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和网络信息检索都有大作业,前一段时间忙着作OA,自然拉下很多,一下子都堆到了考试这会,极端狼狈,不过很是有很多收获的.这学期初,我真的没写过什么程序,动手能力很差,还记得学期初的时候学linux环境编程,看了例题再重写一遍都会有很多错,现在好了很多.这学期最大的成长是动手能力加强了,自然和一些同学相比还是太弱.这次作业花了整整两天,在tiny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最大的教训是在修改原有代码时,在彻底搞清楚前,不要轻易改动原有代码结构,特别是底层的数据结构;看代码不能想当然,有些模块要重写时,不要轻易沿用原有的模块结构,它可能不适应新的要求.要跳出来重新思考,然后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