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思考.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思考. Show all posts

Jan 2, 2009

GTD学习笔记

新年的第一天在“褪墨 ”上发现了GTD(Getting Things Done)和ZTD(Zen To Done)这两个概念。昨晚看了《Getting Things Done》,综合了网络上发现的其它信息,做个简单的笔记。
GTD 是“Getting Things Done”(完成每一件事) 的缩写。这是一个被广泛采用的赋予实际行动的时间管理系统。ZTD则更侧重于简洁高效的时间管理。

在“架构研究室 ”上发现了下面的GTD的思维导图。



Douglas Johnston 制作的流程图:摘自www.DIYPlanner.com

笔记摘自“褪墨
GTD的重点不在于设定任务的优先级,而是制定出在各种情境下的任务列表,如:制定一份“需要打电话”的列表;一份“电脑前可以完成的事情”列表等等。GTD还建议任何两分钟之内可以完成的任务应该马上执行。

两个目的:(1)抓住所有一切需要处理的事情(现在的、以后的、将来某时的;大的、小的、
或者不大不小的)把它们统统置入一个脱离大脑的逻辑系统中。(2)训练自己在接受一切“输入信息”的前期作出决定。这样一来,在任何时候,你都把下一步行动计划掌握在手,可以实施或者进行再议。

简单的概括GTD,那就是对任何事情都做好准备因为我们的想法没有被收集整理,所以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或者现在要做什么。若总让大脑停留在思考要什么,完成什么,和使用大脑记忆这些事件的层次,那么大脑就会没有多余地时间去考虑一件事情该怎么完成了。只有考虑如何完成一件事情才最重要,否者你的想法都是没意义的。

收集

把任何你需要跟踪、记住、或者要做的事情全部记录到“收集箱”中。每天抽几十分钟收集一下脑中的信息,记录到你的收集设备中。

处理
将你收集到的任何信息进行处理。每个星期至少处理清空一次你的“收集箱”。
处理你的收集箱要遵循的工作流程:
从第一条信息开始处理;
每次只处理一条信息;
不把任何信息放回收集箱;
如果任何一项需要做:
马上执行(如果花的时间少于两分钟)
委托别人完成,或者
将它延期
否则:
将它存档以便查询
把它删除,或者
为它定义合适的目标与情境,以便下一步执行
两分钟原则:任何事情如果花的时间少于两分钟,那么马上就去执行。两分钟是一个分水岭,这样的时间和正式地推迟一个动作所花的时间差不多。

组织
下一步行动(Next actions):对于每个需要你关注的事项,定好什么是你可以实际采取的下一步行动。 虽然要完成事项可能会有很多的步骤和行动,但是其中一定会有你需要首先去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就应该被记录在“下一步行动”列表上。较好的做法是把这些事项根据能够 被完成的“情境”整理分类,例如“在办公室”,“用电话”,“在商场”。
项目(Projects):每个需要多于一个实际的行动才能达到目的的事就是一个“项目”。使用跟踪以及周期性的回顾来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一个下一步的行动进行下去。
等待(Waiting for):当你已经指派了一个事项给其他人或者在项目进行下去之前需要等待外部的事件。就应当在你的系统当中跟踪以及定期检查是否已经可以采取行动或者一个提醒需要发出。
将来/可能(Someday/Maybe):这些事情你需要在某个点去做,但是不是马上。

使用下一步行动列表而非日历来记录行动,虽然日历非主要的工具,但是可以用来跟踪预约和委托,提醒某件必须在特定期限内完成的事情等等。
字母顺序组织的归档系统或43 Folders系统(按照12月、31天,共43个文件夹)。

回顾
按时回顾自己的列表。如果你没有及时整理和回顾每天的信息和行动,那么整个GTD系统就是毫无用处的。通过回顾,指定计划,或者了解项目进度,从而使自己总是走在时间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被安排。
1. 我可以做什么使下一周有所改进?
2. 这周最使我感到骄傲的是什么?
3. 这周我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4. 这周我做了什么使我更接近自己的目标?
5. 这周我遇到的困难有哪些?为什么?
6. 这周内,我白白浪费时间最多的是什么?
7. 这周我做了什么使我感到羞愧?

执行
如果你把自己的时间都花在组织工作、而不是执行它们,那么这样的系统是个只说不做的无用功系统。前面的步骤都是为了在你做事情的时候,使它变得简单、容易、有趣的话,让你比较不会拖延、或者被太多的琐事所分心。

简单做(ZTD)的十个好习惯总结
同样摘自褪墨

习惯1:收集 —— 全面收集
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或者任何记录工具),用它来记录下任何任务、想法、专案或者任何闪入你大脑的其他信息。这个习惯与GTD的基本完全相同,但ZTD只需要一个小巧、便携、易用的工具来记录信息。你必需在忘记事情之前赶紧把信息写下来, 并且尽快地把这些信息从笔记本中清除、存入任务清单中。

习惯2:处理 —— 快速地对信息作出决定,从而避免收件箱堆积
第一,限制你的收件箱。列出所有你收集信息的途径,评估每一条途径带来的价值,合并某些收件箱或者删除那些无用的收件箱。
第二,管理你的收件箱。

习惯3:计划 —— 设定每天,每周的最重要的事(MIT)

每周,列下你需要完成的重大事件,把他们排进日程表。每天,列出1-3个最重要的事(MITs)。这样,你的每一天和每一周都被设定了目标,与其盲目的去完成那长长的任务清单,你总是在完成那些最重要最有用的事情!发现,安排,完成,回顾!

习惯4:执行 —— 一心一意,每次只执行一件事
执行作为一切时间管理的核心,是ZTD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你应当在不分心的情境下,一次只执行一件事。既不要多线工作,也不要让你的工作突然中断

习惯5:信任的系统 —— 建立简单的列表,并每日查看
ZTD(简单做)建议你尽可能的维持列表简单化。不要增加复杂的系统,也不要持续尝试新工具,以免时间上的浪费。

习惯6:管理 —— 一个存储所有信息的地方
把所有接收的信息都放入你的收集箱中,处理你的收集箱,执行任务,完成任务。在这个系统里,你永远都不应该有疑问自己下一步该做什么。而且也使你更能专心注重于工作,也避免的拖延的。

习惯7:回顾 —— 每周回顾你的系统和目标

重新整理所有的事情和检视什么是最重要的任务。每次只要集中于一个目标,并且确保它是一个你能完成的目标。

习惯8:简化 —— 减少你的任务清单,只留下最必要的
将你的任务列表简化到最少,只剩下最重要的任务,不断地简化自己的任务清单,确定你的任务只是最重要的。

习惯9:常规 —— 设定每周、每日例程
设定每周、每日例程可以使你的工作和个人生活得到极大的简化。更重要的是,使你掌控自己的生活,而非让任务处在搁浅之中。没有日程,我们就不太容易对新进入的信息说不。因为我们总是被那些希望占用我们时间的人、吸引注意力的网站所拖住,这不是一件好事(除非你不想做完重要的事情),所以你需要掌控自 己的生活,设定日程,并且跟着它走。

习惯10:激情 —— 做你充满梦想的事情
当你真正地想去做一件事,无论多么辛苦,你都会去努力的完成。你会付出更多的努力,抽出更多的时间,耽搁的时间也减少了。所以,培养这个习惯正是为了持续搜寻使你保持热情的事情,使你精神饱满,动力十足。

Dec 12, 2008

Life is light

今天看了《布拉格之恋》,很长的一部电影,讲述着冗长无奈而又无从逃避的生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高中时看过这本书,以后逐渐淡忘,相信命运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打拼。进了大学就远离了诗歌、散文、小说。参考手册几乎成了我最喜欢的书。

上海的确是一个容易诞生小资情感的地方。因为在这个地方,人太容易发觉自己的无足轻重,太需要麻醉。我依旧是个无趣而又无足轻重的人,小资离我实在太远,生命是轻的,也许没有意义。但我依然会选择打拼,更实在,更踏实。既然原本就没有意义,我也自然不用为之悲伤。

这学期看了很多书,却什么也没做,依旧卑微地努力,只希望今天的自己比昨天能多些什么。却也许什么都没得到。我们都在赶路,只有在回忆中才能寻找偶尔的满足。

喝杯咖啡,继续战斗。

Dec 3, 2008

爱、策略、重构

每次上金融博弈那个个性的老头总会给我些启发,如下:

今天的开篇词是“爱”,老头摘了圣经中的一段话作为阐释,具体记不清了,反正是大爱无形的那种爱。然后他坦承了他老婆逼着他说爱,那老头勉勉强强婚前说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说过。他很坦诚地说他也不知道啥是爱,他觉得对别人的爱说到底是爱自己。那老头一定是水瓶座的,反正我也这么觉得.


然后是正题,讲到了策略设计,很有意思的话题,我觉得工资的定价机制也是个策略问题,也就是个博弈论的问题。一般企业都有固定的职级和工资级别,职级是公开的而工资的基本却不透明,这肯定有着其中的道理,而且也许不那么简单,不仅仅是激励和士气的权衡。以后空了再找些相关内容看看。


然后今天又到了一批书,《重构》、《编程之美》、《执行力》、《卓有成效的管理》等等。这两天买书花了300多块钱,都是计算机、经管、投资方面的经典之作。愿读完能有些提高吧。


昨天参加竞选失败,总体来说一是由于开学以来一直忙着自己的事情,和大家有些脱节;二来是个平衡问题,一些无意的因素让我处在不利的位置;三来竞选演讲做得实在很烂,犯了一些大忌。虽然有点郁闷,但我并没损失什么,对我的现在和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影响,其次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调整,用傻一点的话就是“重构”;个性的调整也是个迭代的过程。

Nov 17, 2008

千与千寻

这个周末窝宿舍看了6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战争之王,千与千寻,马克思佩恩,我是传奇和风云诀。辛德勒的名单和千与千寻原先就看过,不过都是很多年前了;战争之王也是部优秀的电影;其它三部就很soso了。很久很久没这么看电影了,有时是因为没时间,有时是因为没心境。

一些优秀的东西不管在哪个时代,那个年龄段的人看来都是优秀的。人性、关爱和对心灵的探求让人在并不温暖的初冬感到丝丝暖意。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丢失一些东西,有些时候甚至很难说这种成长值不值得,长大了,就很难再听见心灵里的某种声音了,那是种至真至诚的感动,明静而通澈。

不得已,人长大了总要负担些什么了,可以说是上进,可以说是责任感,也可以说是欲望。又有什么差别呢。不过有时候是要静下来听听自己心灵的声音,不要被自己彻底地蒙蔽。就像乔布斯说的,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这样,自然会听从心底最本真的声音。

Oct 30, 2008

10.30

开学一个半月,看着时间花花地流过,而且越流越快,可面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也许到了重新评估一下的时候了。

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业太重,自己的基础比较差,而且又花了很多时间在非课程的东西上,导致一时跟不上进度。想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才是效率最高的办法,以后多多注意。光统计就已经是科目繁杂,再加上对应的经济金融知识,以及数据管理、分析工具的掌握,这些对我这一年多学习时间来说,根本没有完成的希望。

还是思想和工具的问题,没有思想,再多的工具也没有用;可决定思想的往往就是工具。就像思想和语言的关系,思想往往被语言所限制,如果一个思想不能表达,它就不能称之为一个思想。现在我也是面临着这样的困境,金融经济分析是商务决策的工具;数据挖掘是经济分析的工具;而SAS等基础软件则是统计的工具。但现在,这些不同层面上的思想和工具在我面前都是脱节的,这是我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困惑。记得在GSMC实习的时候,Lin曾经和我说,要做数据挖掘至少要5年的从业经验,现在看来,五年的学习曲线并不是很夸张,如果把业务方面的东西也加上去的话。

专注与学业及SAS和IBM的相应解决方案。如果可以的话,再加强些英语吧~~

Oct 22, 2008

卑微地努力

人类的行为取决与自身的知识,因为你无法知道自己将来知道什么,所以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做什么。

人类所做的新的发现不过是自己刚刚塞进去的东西而已。

今天上金融博弈的时候老师又开始讲起了哲学,我蛮喜欢那个不修边幅的老头的,“老年版的哈利波特”,宁同学是这么称呼的。数学、哲学、宗教,其实都是人类思维构造的体系,本质上有着想通之处,其实软件有何尝不是如此,“纯脑力的构建活动”—— Code Complete中是这么说的。简洁和优美,可能是所有科学都追求的一样东西。不过在实践的角度看,quick & clear往往是要着很深功力的,刚开始的时候也许quick & dirty比clean & slow要更好些,在尝试的过程中再慢慢向着quick & clean进步。

下午上财务报表的时候上课的老师也给了我很多感触,他原来师范毕业后在大学教书,过了几年考了硕士,出来在银行做了几年,又去读了博,现在在上财教书。从他的经历看来并算不上一个牛人,但他走的路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的成功之路。比如天天记日记,年年做总结,整理简历……心怀希望,能够坚持的人相信都是能成功的。

Oct 15, 2008

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一天无事。
上午看Code Complete,有感时间的匮乏,用Google Calender排了下这学期的日程。现在又是一个人了,该慢慢习惯泡图书馆的日子吧,可能这就是我的Style,刻意追求着简单,简单得什么都不要。
研究生就这两年,在明年找工那会仅仅一年时间,要是从明年五月报暑期实习的时间来算,时间更少。Less is more。尽量集中精力吧。
下午上财务报表分析,书上看到了财务预警分析的简介。多元逻辑分析、神经网络和概率预测在财务预警分析上都有可用的模型,但却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进一步坚信统计、计算机相结合在商务智能上必将有开阔的应用前景。
晚上上的是金融博弈,也是选修的第一节,老师一看就是理科出身。学工学理学文对一个人的气质真的影响很大,如果潜心学过的话。
课程的引言就是“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
我并不是宗教的信徒,但也不是无神论者。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我一直相信,如果有上帝的话,他创造的该不是物的世界,而是公理和规律;而且,他可能是程序员。
前几天在Code Complete上看到了下面的一些话,发觉虽在不同的领域,真正优秀的思想其实是相通的:
你思考的能力取决于你是否知道能够表达该思想的能力
《The Humble Programmer》:大部分编程工作都是在弥补我们有限的智力。承认自己智力有限并通过学习来弥补
谦卑的人那,努力吧。

Oct 3, 2008

Concept map 思维导图

接触思维导图是在《学习的革命》开始流行的那会,书中叫做“脑图”,兴许是名字太土,如今换成叫思维导图,听起来专业了些。也着实画了几张,后来新鲜劲过了也就没继续下去。昨天在抓虾上看到了《从优秀到卓越》的思维导图,发现看这图相比看书,比快餐还快餐,一下子就能知道个大概。接着试用了几款软件,MindMapper、Keystone和Inspriation。比较下来几款软件并无多少差异,可从作图的美观性和实例多少来看,MindMapper更为优秀。不过后来在Visio中找了下,发现也有类似的功能,即是所谓的灵感触发图。总的用下来Visio还是最好的,操作便捷且绘图标准大方。

在Visio中脑图一共有四种图形:主标题、标题、动态连接线和关联线。十分简单,而且够用。要花哨的话也提供了一些模板可以套用,使用上还是十分方便的。



http://picasaweb.google.com/xuyizun/LbltPF#
在网络相册中我放了一些搜集到的思维导图。

可我们真的需要脑图么?如果它真的有用,那么在工作中早就在应用了,而实际上直到现在,脑图依然处在个人的尝试中,我认为导致脑图并不流行的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是脑图本身的局限性,它太简单而且太缺乏标准了,简单导致了灵活和杂乱,的确,脑图几乎可以表示任何结构的知识或思考;但由于没有标准的图例,一来导致了过于灵活,二来稍显杂乱。其次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决定的,从小我们就被锻炼出了十分不错的记忆力,既然看完能较快地记住,脑图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脑图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为了帮助大家较好地建立一个思维体系。

下面用思维导图来表示思维导图的局限,算是练习咯!

Mar 28, 2007

非对称

对称是美的,而不对称是永恒的。正是这种种非对称,创造着生命中的悲欢和这个世界的混乱和魅力。
打过RPG游戏的都知道,在对称中创造非对称正是游戏的精华所在,比如星际魔兽,乍看游戏中的每个种族都是均衡的,并没有明显的相生相克,可在比赛中选手们却有意识地创造着不均衡,在己方兵种有绝对优势时,胜利来的往往容易些;不过初期的优势并不意味着永远的优势,比赛在不断地变化,双方的策略也在不断地变化,当一个非对称的情势发展到极致时,也正是最易赢得比赛或输掉比赛的时候。没有永远的阳光灿烂,也没有永远的阴雨绵绵,今天在变,明天的变化也许更大,人不能永远地等待,把期待放在明天,放在一个难以琢磨的时刻。
想到面前的道路,也是个混乱而难以选择的情形。

在困难的选择中打破均衡,使生命的天平慢慢向自己的目标倾斜,在灵动中创造机会,在变化中求得发展,也许正是我们所该做的。反省自身,我之所爱和在?-----生活;生命短暂,有太多值得尝试,生活中有足够的素材值得我去接触消化理解感悟和升华。生活中的快乐来源于爱和感恩;来源于进取和帮助他人;这也正是我所追求的。一介书生,身无分文而心忧天下----看似有些土,在这滚滚红尘中显得不和潮流而迂腐,可些小的欲望太容易满足,物质的追求又没有满足的底线,生活的意义,除了在生活中找寻,又在何处?人活着,还是要为社会做些事的。

回到非对称这个话题,生活为何累人?因为人们太在乎均衡,太难放下。全面发展堪称完美的人自然存在,可他们似乎只是我们仰望的对象,从小到大,就算在身边,也总有些人,我永远无法超越,越想超越却发现离得越远。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些人下一步要做什么,因为你只是抱着竞争的心态。放弃竞争,选择合作,这才是道路的开始。以竞争的心态看人,难免将别人和自己相比,有过之则沾沾自喜,不及之则心有不甘;千方百计的借口,怨天尤人的抱怨。以合作的心态拥抱社会,改变自己,使自己变成大环境下不可或缺的一块积木;环境变了,便改变自身,以保证团体的完整;所以,我不同意“磨练”这个说法,社会不是磨刀石,不是打磨人的场所;人不应该是木头,而应该是橡皮泥或气球,改变自己甚至扩充自己来适合这个社会。

现在工作为什么难找,因为很多毕业生太相似了,如同是个球,只有大小之异没有形状之分,质地不软不硬,不想改变又自视甚高。这应该是教育模式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孩子而言,从小和人比成绩当小干部,而家长呢,太在乎,将孩子作为炫耀的资本,人家小孩学钢琴,学画画,成绩好,外语强;人家小孩上大学,赚大钱。。。。于是中国就多了这么多难以就业的大学生,同时也有这么多技工岗位难觅良才。大学生虚度光阴自然不对,但全心学习也非良策;人有不同,有人强于综合而疏于钻研;有人贵在速度而疏于严密;不是每个人有适合科研,也不是每个人有强于研发;职务无分高贱,只有适合与否;人和人之间所需的是互相尊重,而不是相互攀比。创造非对称是要有一定决心的,它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滋生了风险,不过人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选择平庸;不能因为畏惧失败而甘愿放弃;不能因为路途艰辛而畏首畏尾;更不能因为前途的不确定而选择逃避。我们要的只是适合自己的道路,要的是决心、勇气、和坚持。

Feb 13, 2007

简单

将来要有个温馨的家,小点就行,但一定要精致,特别是厨房和卫生间,一定要十分的雅致才好,其他的呢,我只要一个大大的书桌,平平整整,没有抽屉的那种。有时候比较极端,不喜欢房间里又有床又有桌又有柜,我现在的房间就只有一张桌子,挺长,从一头做到了另一头,还有一张铁架床,仅此而已。就像用手机,觉得买个能拍照的手机不如买一个最土的只能打电话和发短信的手机再加上一个数码相机。复杂是魔鬼,keep it simple and stupid!这不但是写程序的教条,也是我的生活态度。
简单到极致,就是美。人也如此,很难同时扮演很多角色,太累。人要能像个CUP就简单了,分时,并发而不是并行,一个时间片就做一件事情,忘记其他。做每件事情都花上自己全部力气。觉得学计算机是最浪漫也是最死板的,浪漫时能把程序当人看,怎么看怎么爽,死板的时候将生活看成操作系统的调度,循规蹈矩,甚至早上出门前将一天的行走路线都作最佳分析。
今天同学聚会,到了一半人,看大家都很开心,也都过得不错,很为我们开心。

Dec 24, 2006

快期末了

刚刚知道了分数线,项管是通过了。
回想下,这学期虽然混乱,也做了很多事,学期初真的不大想编程了,一度以为自己的爱好是画画,目标不过是将来找个安稳的清闲的工作。
不过空闲让人空虚,一阵阵的空虚,画画,无所事事让人不踏实,还是写程序,至少可以在自己的控制中,未来也有把握。不过还是不是太喜欢计算机,太累,且牛人太多。
觉得自己真的变了很多,看以前同学的blog,有些散文,文字真的很美,我现在是全没这情调了,也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有点不过是更加机械的思维,我看来只能当个工程师了。
学期初没啥目标,后来又决定找工,然后又想出国,报了GRE;太冲动,短视,每次都觉得自己是认真的,可真正将来会做啥,鬼知道。
每次打算努力时,就会整理桌子,然后疯狂地看电影,打游戏。然后重装系统,删掉所有和娱乐有关的,让生活尽量地单一,一天看一本书,或写一个程序,忘记一切。现在也是这样。
我不怕苦,只是怕烦。单纯地看书是件很快活的事。
马上圣诞了,愿所有人开心。原本无所谓圣诞。不过有个庆祝的借口也是不错的。

Nov 30, 2006

随便写写

又一个月不翼而飞,11月,忽冷忽热,破碎的记忆。
每天都在忙,写10几个钟code,但又不知在做啥,似乎并没有学到什么,觉得编程只是和细节不断地纠缠,七个,八个,或十几个元素,得同时照顾到,照顾到了,就写得快些,忘记了一个,就要花大把的时间去补,缜密细致才是最主要的,创意有时不过是最无奈的解决方法,走上绝路了,灵光一闪,死里逃生,接着是大量的体力活,再陷入另一个困境。周而复始。
不断进步吧,这学期也有些让我后悔的事,普通人,还是平平淡淡的好,认认真真做事,两年,就会了解这个行业,再过个几年,也就会有些成绩。挺坦然,现在真没啥压力,每天有些小进步,慢慢清晰编程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效率的途径,做啥事都差不多,java和.net一回事,编程和画画也是一回事,生活和事业也没啥不同。出国也罢,工作也罢,影响不大,不断学习,提高,享受生活。随机的节奏,变幻的目标,时而快些时而慢性,积累下来,也还不错。
不后悔学计算机,这是一个可以不断进步和积累的行业,锻炼人做事的方式,思维的习惯,可以有自己的节奏,凌波微步。也许更喜欢画画,如果初中就考美校,也同样不会后悔。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不会放弃,至少可以给我安定。自由是温饱的产物。安逸靠得也是实力。
有些后悔,错过了一些本应珍惜的。有时也想,我究竟在干啥,大多问题没有答案。也许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不过做人做事还是要有原则,在品德和实力上,人是要努力一辈子的。
每扔掉一件事,就会开心很多。学期初目标不大明确,浪费了一个多月,学了下linux下编程,收获很少,之后做作业,考项管,OA,高校杯。。。真正写程序,才体会到了些做程序员的味道。回头看考软设系分时的书,真的觉得很多东西不自己动手是体会不到的。那些前人的积淀,真是人类智慧的闪光,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有些人,是只能一辈子仰望的。
在华工读书,真该满足了,珍惜眼前的一切。父母家人朋友给了我太多,努力是责任,也是为了将来的自由,心灵的自由。
 
沉浸在回忆,模糊再慢慢清晰,鲜活的面庞。小学到高中,大学。
记忆从四年级那会开始清晰,慢慢想过来,一个个回忆,没有太多故事,但有很多感动。
大学,更加清晰,错过很多,也得到很多。
想到更小的时候,有些更加清晰,记得很细节的景物,场景,却忘记了名字。
很少回忆过去,今天突然写这么多。
夜已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