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 23, 2008

质疑的质疑

下文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案例论文,对Thomas G. Rawski的文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所做的分析。

质疑的质疑
--对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的分析

1 前言
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Thomas G. Rawski在2001年12月在《中国经济评论》发表了著名的《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1]一文。他通过研究中国各省市的经济统计资料,发现这些资料与中国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有不相符合之处,因而提出了对中国统计数据的质疑,他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反的变动趋势并对比亚洲其它国家后认为,中国自1998年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真实的。
而在这同时,国外和国内的很多经济学家对Rawski的质疑提出了反质疑,从GDP统计、能源统计、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等多个方面回答了GDP数据和能耗数据间的矛盾。
本文将本着客观的立场,首先概述Rawski教授的质疑,之后简述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观点,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并给出我的见解,最后将对GDP统计存在的问题作出总结。
需要说明的是Rawski只是从客观的角度对问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并不带有政治色彩,他的分析对于我国发现并分析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有着很大的帮助。

2 Thomas教授的质疑

Thomas G. Rawski教授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GDP统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1][4]:
2.1 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经济增长率数据与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变动趋势相反,这不符合人们的常识,1997年到2001年间,官方公布的GDP增长了24.7%而能源消耗却降低了12.8%,同时,一些数据表明,中国在97/98年的能源利用率依旧停留在83/84年水平。
对比亚洲其它国家及中国在97年以前10年的数据,能源消耗和GDP一般存在着同向运动的规律。而中国在97年到2001年间的数据却明显违背了这一规律。
生产数据之间以及生产数据与投资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1998 年,水灾是20 世纪中国十大自然灾害之一,但除一个省之外,所有省的农业产出
都是增加的;94 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只有14 种产品获得两位数增长,工业生产却上升
了10. 75%;钢材消耗和水泥产出增长不到5% ,投资却猛增13. 9%。
消费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除2000 年外,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比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快得多。
消费数据与收入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比住户收入的增长快得多,这意味着平均消费倾向在上升。
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率呈下降的趋势。
2.2 来自中文评论文章的信息
Rawski在文章中摘引了几篇评论中国官方统计数据的中文文章的观点,并声称,大量的中文评论文章表明在整个商业社会和各级政府,经济发展指标的虚报浮夸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文中指出,从1998 年开始,国家统计局抛弃了省级经济增长数据;虽然国家统计局近些年努力创造跨越地方和省级政府的统计网络,但它不具备在正常的信息渠道以外搜集数据的能力。
2.3 经济增长率的上限
中国航空客运业的客户主要是国内收人最高的阶层,而他们的收入增长水平应超过平均增长水平。因此,航空客运的增长应该高于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增长,而后者是的计算基础。但罗斯基却计算出在97、98年间乘客里程的增长只有2.2%,而同期GDP的增长率却分别为8.8%和7.8%。
基于以上几点,Rawski认为地方官员迫于政绩的压力,或因为编造数据的收益超过了因编造数据带来的风险从而欺骗中央,所以最终的统计数据是不真实的;然而统计资料中有些数据却反映了经济的实质,比如能源消耗和民航业的发展。97年到01年,GDP增长了,而能源消耗却在下降,Thomas认为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不足以解释这巨大的反差。

3 对质疑的反质疑

对于Rawski的质疑,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对他的质疑提出了各自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GDP和能耗并不一定存在严格的规律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数据的不一致性
3.1 GDP和能耗的非一致性
任若恩教授认为,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增长率应该大致相等,这一假设要求满足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同质的,能源消耗的产业结构和使用能源的技术不变。针对罗斯基依据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对中国经济增长率数据的质疑,任若恩考察了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之间的关系。他发现,这些国家都曾经出现过经济增长与能源增长数据不同步的现象:从经济发展历史看,在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如日本、德国、英国等,能源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数据出现频率不在少数。美国大概两次,日本一次,都出现过GDP增长而能源下降的历史的差距[3][5]。
如果因为能源增长率低于经济增长率,因此就认为经济增长率数据可能出现高估,那么,当能源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就可以怀疑经济增长率数据出现低估,而这显然是没有依据的。
能源总产和总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从来不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在1978–2000年间,有13年能源的消费弹性(消费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例)是低于+0.5的,而在1978–2001年间也有14年能源的生产弹性(产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低于+0.5。最关键的是, 并不是只有以往几年才是如此,连公认的中国经济过热的1992–1994年间,能源增长和消费均跟GDP没有什么关联。此期间同步伴随中国大规模的能源供给结构调整,煤炭供给受限严格,而电力消费有所上升,煤炭严格限制可能是导致统计内能源消费萎缩的主要原因[6]。
3.2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数据的不一致性
张新和蒋殿春在《中国经济的增长――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6]中对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及其与企业微观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性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数据墓本可靠;再者,我国宏观和徽观经济之间并不存在本质性的背离。
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粗放式经济增长阶段,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大投入和规模的快速扩张来推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只要以后中国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率是逐步上升,单位能耗逐渐降低,那么电力等生产资料产量的增长速度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将慢于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正是能源效率的改进导致能源消耗持续下降。

4 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率的统计的确存有问题,在计算水平、方法与范围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提高。一些省份有多报的动机,同时也有一些省份有瞒报的动机。统计数据,尤其是GDP数据,没有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资料和统计方法会不断完善,为了保持客观性和可比性,历史数据需要不断进行调整。美国就曾经对它的GDP历史数据作过11次调整。
在《南方周末》对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许宪春的访谈中,许宪春揭示了统计数据存在的一些问题[10]:
4.1 统计数据来源及其对比
数据来源
– 国家统计局独立调查的数据
内容:全国的粮食产量、棉花产量、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规模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商业企业、个体工商户的产值和增加值;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住户收入和支出、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 地方汇总的数据
内容: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
数据源对比
地方汇总数据统计方法以全面报表为主,基层单位向地方政府统计部门报送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到国家统计局。一般来说,这种调查方法由于涉及的单位多,需要的人员多,因而难以保证基层统计资料的准确性。抽样数据抽样调查涉及的单位少,需要的人手相对少,因此有可能对统计人员进行较全面的业务培训,从而能够提高基层统计资料的质量。
综合统计数据来源及其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国家统计局可以控制质量的数据仅占到国民经济的很少部分,全部国有企业和规模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的数据要靠地方汇总,这部分的数据质量难以得到十分的保证。
4.2 数据质量评估及数据调整
在数据评估方面,由国家统计局评估省一级的数据,省统计局评估地市一级数据。但由于《统计法》是一种行政法规,加之统计局在行政机构中的地位,对于一些地方官员并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目前各省公布的GDP加总后都要高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GDP,国家统计局需要挤出其中的“水分”,主要采用以下的方法:
²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
² 实行超级汇总方法排除中间层次的干扰
² 加大执法力度,查处统计违法现象
² 建立数据质量评估制度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家统计局对于挤出“水分”并没有真正强有力的方法。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分析得出,国家统计局对于数据的质量没有十分可靠的保障,地方政府官员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多报或少报数据。东部沿海的省分由于以民营经济为主,可能会低报经济增长数据以减少上缴中央税收。[3]。

5 中国崩溃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关于中国问题的较大争论有过四次。第一次是1994年,美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布朗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引发了一场大争论;第二次是1992年以来,国际上泛起一股“中国威胁论”,已经直接影响西方大国的对华政策的重新制定;第三次是去年开始出现的“中国崩溃论”,无限放大中国目前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得出草率的结论;第四次则是这次的“中国统计水分论”[9]。
这些争论,有的纯属学术范畴,有的则带有国际政治角力的背景,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用哪种眼光来审视中国的发展,有一个基本事实不容忽视,这就是在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各种危机面前,在中国自身宏观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深层次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不但没有衰退和崩溃,反而保持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即使GDP数据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不能代表中国经济仅有数字上的辉煌,而实质上已经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GDP是考察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没有一种单独的经济活动能够解释像现代经济这么复杂的情况,尤其像中国这样大规模的经济。下面将引述Klein和Lardy关于中国经济的评论[4]。
5.1 Lawrence R. Klein对中国经济的评论
为了从一个新的视角研究中国的GDP ,并利用独立的信息检验中国GDP 估计的一致性,论文收集了以下15 个变量:电力(千瓦时) ;煤炭(吨) ;原油(吨) ;钢产量(吨) ;货运(吨公里) ;民航运输(吨公里)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 ;粮食产量(吨) ;出口(美元不变价) ;进口(美元不变价) ;政府支出(经过价格缩减) ;实际工资;长途电话(次数) ;通货膨胀率(消费价格指数) ;畜产品(吨) 。这些变量概括了能源、交通、通讯、劳动力、农业、公共部门、工资、通货膨胀情况。利用1980~2000 年年度数据,论文对这15 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估计[7]。
论文指出,概括地说,主成分反映了从不同资料来源相当独立地收集的15 个指标的变动,对中国经济来说有广泛代表性。这些指标的变动与中国官方估计的实际GDP 的变动是一致的。
5.2 Nicholas R.Lardy对中国经济的评论
Lardy列举了两个经济指标,一个是进口额,另一个是财政收入。中国官方数据表明,1997~2001 年,进口额增长了70 % ,财政收入增长了90 %。Lardy认为,进口额不可能被夸大,因为负责贸易统计的海关必须向财政部缴纳进口关税。财政收入也不可能被夸大,因为政府处于日益增加的社会资金需求的巨大压力之下,包括失业补贴、国企下岗工人退职金、缓解环境恶化和为军事现代化提供资金,等等。Lardy说,对所有国家来说,在经济增长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由于企业利润减少,个人收入和消费停滞,税收的增长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更加放慢。中国经济增长在过去的四年里严重衰退与税收如此强劲增长是难以吻合的[8]。
虽然能源消耗降低、失业率上升等因素来说明中国经济并没有获得快速增长的观点一时还很难被完全驳倒。但事实证明了中国经济的确在强劲增长。同时也表明,单凭一两个指标来判断复杂的经济形势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也是和事实相违背的。

6 对Thomas Rawski观点的综合评述
综合以上的信息,我认为Thomas G. Rawski的质疑是有理由的,能源消耗和增长之间的不对应的原因缺乏进一步的分析;但他质疑中国统计数据造假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得出的结论过于轻率,具体说体现在一些方面:
1. Rawski对于GDP数据的质疑是有的一定道理的
虽然说经济增长率与能源消耗、就业和消费价格数据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且中国正在进行着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但30%的差距依然很难被解释。一方面,能耗的统计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非国有煤炭发展较快,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能源统计一直存在一些问题[2];另一方面,由于统计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GDP数据的确可能存在着一些误差,而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也的确对某些年份的GDP进行了修正。
2. Rawski对于中国官方统计数据来源的质疑较为片面
对于数据来源的质疑,许宪春在《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评论》中指出:“中国自从1985 年开始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起,就采取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方法制度,地区与国家分级核算的方式,即国家统计局计算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计算本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从来就不是省级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汇总。”“所以不存在国家统计局抛弃省级经济增长数据的问题”[4]
这说明了Thomas对数据来源的质疑是片面的,但从《许宪春详谈中国GDP统计数字来源》[10]我们可以看出,省级汇总的数据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发现乡镇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数据高报了40%[10]。
3. Thomas对于真实GDP的估计是没有依据的
Thomas认为四年累积经济增长率不会超过官方公布数据的1/ 3 , 甚至可能更低。Rawski以国内航线的民航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为依据,确定中国1998 年经济增长率的上限为2 % ,但是,2000 年国内航线的民航客运周转量的增长率为13. 2 % ,他却认为中国2000 年的经济增长率在2 % ―3 %之间,从而上限仅为3 % ,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4]。
中国GDP统计数据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在一些地区多报的同时,也有一些地区少报了产值,因而认为中国GDP增产率被整体严重高估是没有道理的。东部沿海的省分由于以民营经济为主, 可能会低报经济增长数据以减少上缴中央税收。同时,由于这些省分市场经济发展较快, 数据统计是比较完善和可信的[3]。

7 总结

本文首先简述了Thomas G. Rawski对中国GDP数据的质疑,之后描述了其它学者对其观点的反质疑;然后,结合《南方周末》对许宪春司长的访谈,揭示了我国在GDP核算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同时,本文结合了Klein和Lardy的观点,说明了GDP并不是衡量经济现状的唯一的指标,复杂的经济形势也不是光靠几个指数就能说明的;最后,我综合上述的观点给出对Thomas观点的评述。我们只有综合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的考虑,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Thomas G. Rawski: 《What’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1.12
[2] Jonathan E. Sinton, 《Aeeuraey and Reliability of China’s EnergyStatistie》, China EconomieReview, 2001, (12)
[3] 姜辉: 《崩溃与威胁—简析近年来国际上对中国经济的若干观点》, p49-p52, 2003
[4] 许宪春(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 《中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评论》,《财贸经济》, 2002 年第二期
[5] 任若恩, 《中国GDP 统计水分有多大――评两个估计中国GDP 数据研究的若干方法问题》, 《经济学季刊》, 2002 年第2 卷第1期
[6] 张新蒋殿春, 《中国经济的增长――数据的可信度以及增长的微观基础》, 《经济学季刊》, Vol 2, No. 1, Oct., 2002
[7] Klein L. R. and Ozmucur S. 《The esti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2002
[8] Lardy , N. R. , 《China will keep on growing》, 《Asian Wall Street Journal》, June 14. 2002
[9] 《中国GDP增长统计存在水分》, home.xjtu.edu.cn/teacher/yandw/macro/reference/65.doc Mar 6. 2003
[10] 《许宪春详谈中国GDP统计数字来源》, 《南方周末》, 2002.08.01

0 comments: